4月新能源领域重要政策梳理:电池行业安全标准再升级!

伴随新国标落地与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4月,新能源行业再迎密集利好政策。

动力电池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速增长,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应对动力电池热失控、起火爆炸等潜在风险,工信部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标准,并大幅提升测试门槛,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此外,在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推进动力电池耐久性、热管理系统等标准审查报批,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伴随新国标落地与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4月,新能源行业再迎密集利好政策,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特整理电池新能源行业相关政策与相关行业规范标准等文件,以供参考。

四部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简称:《通知》),确定了上海市、常州市、合肥市、淮北市、广州市、深圳市、海口市、重庆市、昆明市9个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

《通知》还公布了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包括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天津市车网互动示范中心试点项目、无锡市“源网荷储”全要素协同车网互动综合试点项目、车网多能低碳融合V2G试点项目、城市“移动充电宝”车网互动试点项目等30个试点项目。

国家发改委公开征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意见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意见的公告。公告信息显示,经过项目单位申报、地方审核推荐、第三方机构评审、部门及地方复核等流程,确定了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共纳入101个项目,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经梳理,在本批次101个示范项目中,有50个与储能直接相关,其中涉及构网型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近零碳)园区、数据中心配储、光热储能、风光火储氢多能互补等多种应用场景,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熔盐储热、氢储能、混合储能等多样化技术路线,其中28个项目明确了储能规模,共计5.47GW/24.95GWh。 

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4月11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到,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互联互通和提质增效。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加快信息、载具、单证、核验等互联互通建设。支持试点地区与边境口岸货物运输的数据交互对接、资源统筹、互联互通,打造跨境公路班车过境“绿色通道”。探索动力型锂电池及锂电池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储能装备等国际铁路联运、铁水联运。

《方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加快试点实施节奏。将试点任务在符合条件的试点地区一体化推进,提升试点工作效率。二是扩大试点范围。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等9市纳入试点范围。三是加大压力测试和复制推广力度。各部门拟推出的涉及服务业的开放创新举措,优先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开展压力测试。根据试点任务风险等级,及时在相应范围复制推广。

工信部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4月14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简称:《安全要求》)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安全要求》包括7项单体测试,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等内容,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本次修订主要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试验项目,加强热扩散等安全要求,将动力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从产品设计端降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财政部下达2025年第一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

4月21日,财政部发布通知,下达2025年第一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超135亿元。此次下达的资金具体用于2022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2022年度推广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预拨、第三年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资金拨付以及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奖励资金预拨等方面。

其中,中央财政下达23.4亿元,用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此次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用于考核评价合格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第三年度奖励资金。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助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促进新产品有序供应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4月24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促进新产品有序供应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2024年底,修订后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正式印发。

《技术规范》设定了两个实施时间,其中生产环节实施时间是2025年9月1日,销售环节实施时间是2025年12月1日。标准实施前,电动自行车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检验检测、强制性认证、销售物流、监管执法等产业链各环节都需要按《技术规范》要求做好调整和适配,确保生产环节正式实施后,符合《技术规范》且获得CCC证书的合格电动自行车产品能够大批量供应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同时减少老百姓身边的安全隐患;同时,按照旧版本标准生产的电动自行车能够在销售环节正式实施前消化完毕,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海关总署优化出口锂电池检验监管模式

4月24日,据“海关发布”消息,日前,海关总署会同中央网信办、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20个部门(单位),联合部署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为期5个月,政策举措涵盖货物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领域,包括5方面任务29项措施,其中提到,优化出口锂电池检验监管模式,探索“药食同源”进口食品便利通关措施,扩大油品储罐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叠加试点,支持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检测业务,扩大进口机动车“两证合一”试点应用,优化国际邮轮药械供船服务,优化药品进口管理模式。

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协同联动、统筹谋划、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强化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保障等重点任务,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基本建成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等发展目标,为加快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决策部署,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指导意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燃料供应、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领域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

工信部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

4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将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等技术,以及高效节能装备等,推广一批节能降碳效果明显、技术成熟可靠、具备经济效益和推广潜力,能够实现全流程系统节能降碳或跨行业、领域融合创新的技术装备,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到:支持发展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虚拟电厂,有序推动发展绿电直连模式,研究出台支持智能微电网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推动大功率充电、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质量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微电网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鼓励民营企业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稳妥开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国内外智库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能源企业宣介有关国家能源政策,为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帮助。

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在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方面,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等标准发布及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标准实施,推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标准审查报批,开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预研,持续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水平。推进动力电池耐久性、热管理系统等标准审查报批,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加快驱动电机系统效率试验方法标准制定,开展分布式驱动电机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车载氢系统等标准预研,强化关键系统部件质量要求。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

4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各领域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提到,加强政策统筹协调,落实能源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部门分工配合,协同推进氢能产业政策制定,及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相关问题。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氢能转化应用瓶颈。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等创新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应用导向,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加快推进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化应用。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产业发展质量支撑。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氢能行业跟踪与统计分析,逐步建立重点项目、技术装备、企业机构、市场动态等统计评估体系,科学指导氢能技术创新研发和项目规划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机构建设氢能实证实验平台,推动开展氢能关键装备检验检测和标准验证,形成适应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质量、标准、计量、认证体系。

推动氢能试点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按照“创新引领、示范先行”的原则,结合“两重”建设,推进区域综合示范、重点场景应用,引导氢能先进技术装备落地应用、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综合利用效能提升和产业规范有序布局。

开展国际市场探索,促进资源市场交流合作。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氢能领域政策交流、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等多元合作。

[责任编辑:夏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010-62899890

推荐阅读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