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抢食中国燃料电池市场!美锦能源拟1.8亿元增资国鸿氢能

近千亿产值不仅吸引国内自主品牌加速布局燃料电池领域,也吸引了外企对中国市场不断押注。

【编者按】燃料电池周报,系电池网(微号:mybattery)与国内知名电池上市公司——雄韬股份(微号:vision002733,股票代码:002733)联合推出燃料电池资讯类周报(每周三推出,归属“电池智库”栏目),旨在通过更具价值的数据、报告或资讯等给行业带来更加客观的认知和分析,给实业制造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同时我们将根据读者、行业、公司需求推出深度研究与项目对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适资本推动中国燃料电池行业的商业化应用进程。另外,探索与企业或机构联办栏目也是更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和市场、用户需求。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电池网总编室  雄韬股份

2019年7月17日

吉电股份签署风能制氢合作协议 调整产业结构

【公司】吉电股份签署风能制氢合作协议 调整产业结构

7月11日午间,吉电股份(000875)公告,7月9日,公司与白城市能源局、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及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签署了《白城市风能制氢一体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

公告显示,规划建设风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包括风电场、制氢、储氢、加氢设施。后续公司将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风能制氢建设规模,全产业链参与白城市氢能产业的建设与运营。该项目是调 整吉电股份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商用车+氢燃料或是下一个风口

【行业】商用车+氢燃料或是下一个风口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补贴和支持,随着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氢燃料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个获得政策支持的重要车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发声,提出要加强氢能的战略定位,加大技术投入,完善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写明要推进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发展氢能产业的信心。

2019年3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写道,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符合2018年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应标准的0.1倍补贴,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2018年对应标准的0.6倍补贴。过渡期期间销售上牌的燃料电池汽车按2018年对应标准的0.8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和新能源公交车补贴政策另行公布。

鉴于使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因素,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商用车的运营需求,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在政策上获得大力支持的话,商用车+氢燃料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增资】美锦能源拟1.8亿元增资国鸿氢能 完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7月16日,美锦能源(000723)发布公告称,公司八届三十二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签订<关于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的议案》,认同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的投资前估值为人民币180,000万元。公司决定以自有资金向国鸿氢能增资人民币18,000万元,并于董事会结束后与国鸿氢能签署了《关于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

公告显示,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国鸿氢能9.09%的股权,国鸿氢能原股东均同意就本次增资放弃优先认购权。

美锦能源表示,本次增资是根据公司氢能源产业链的的战略安排,基于“一点、一线、一网”规划中的“一线”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有助于与公司已涉及氢能源产业链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飞驰汽车和燃料电池上游膜电极MEA生产企业——鸿基创能构成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服务并支持公司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公司】中铝集团突破铝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瓶颈

日前,记者在十五届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获悉,中铝集团旗下从事金属空气电池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宁波烯铝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烯铝公司”)突破了铝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瓶颈,在展会上首次隆重发布了三款产品:铝燃料通信备用电源、便携式铝燃料应急电源、水电热一体铝燃料应急保障设备,并即将实现规模化生产。

烯铝公司总经理龙江涛表示,该公司目前批量生产的核心部件性能如电解液消耗量等,比同类产品性能高出两倍以上;并已成功开发铝燃料通信备用电源、便携式铝燃料应急电源及水电热一体铝燃料应急保障设备三大系列产品。

对于铝空气电池的发展前景,龙江涛十分看好。他表示,尽管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推广应用阶段,行业面临铝空气电池生产企业少,上下游配套企业少,概念性、实验室的产品多,真正应用的产品少等问题,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金属燃料电池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需要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一起携手推动产业发展。

他透露,目前烯铝公司一期项目正在建设,年设计产能为3000台套,预计将于今年9月投产,二期年设计产能为10000台套,公司下一步将积极研发冷链车、无人驾驶车、无人机等特种领域的铝燃料动力电池。(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燃料电池电堆基本实现国产化 辅助系统国产化正在提速

【观察】燃料电池电堆基本实现国产化 辅助系统国产化正在提速

1)燃料电池堆中,质子交换膜国内基本实现产业化,石墨双极板技术国内已经成熟,金属双极板是未来趋势,催化剂国内有小规模生产,超低铂或无铂是未来的研发重点。2)供气系统的空压机国内已经有成熟产品,主流技术是螺杆压缩机和涡旋压缩机,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氢气循环系统主要依靠进口,预计2019年领先厂商会有产品推出;3)车用储氢系统中,国内已掌握35MPa储氢瓶制造技术,正在推进70MPa储氢瓶的研制工作。(来源:华泰证券)

【产品】氢燃料电池飞行车概念模型发布

未来,人们也许会驾驶飞行车完成日常通勤。美国阿拉卡科技公司设计的一款名为Skai的六旋翼概念飞行车,使用氢燃料电池替代普通飞行器电池,能提供足够动力、承载更多重量、飞行更长时间。近日,该公司在洛杉矶发布了Skai飞行车模型,并计划尽快开始测试原型机。

公司总裁布莱恩莫里森指出,大多数普通电池驱动的飞行车只能搭载两名乘客飞15分钟左右,而使用氢燃料电池的Skai可以携带2.5倍的有效载荷,飞行时间是使用普通电池的8倍——Skai可以搭载5人或1000磅货物飞行400英里,飞行时间大约在2—4个小时之间。“这意味着Skai可以在城市之间飞行,辅助通勤,还可以承担空中救护、货运或救灾等任务。”

安柏瑞德航空大学的航空工程学教授理查德安德森认为,氢燃料电池飞行车性能仍比不上普通飞机发动机,且为防止爆炸,氢燃料处理起来要很小心。据他预测,FAA批准Skai上市需两年多,允许乘客自主驾驶飞行可能需5年多。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100种飞行车设计方案在不断推进,包括欧洲空中客车的Vahana飞行车、德国世界上第一架纯电动两座直升机Volocopter和美国优步的Elevate飞行车等。(来源:科技日报)

【观点】全国政协委员邹磊:燃眉之急是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快氢能开发和利用,是我国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邹磊看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起步晚、追赶慢,与美欧日韩差距仍然较大。总体看来,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目前大批海外燃料电池企业凭借其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对国内自主技术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同时我们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出台对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指导意见以及配套政策;目前氢气仍作为危化品管理,尚未纳入能源产品范围,制约了氢能的广泛利用。同时,加氢站审批法规不明确,导致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内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尚处于验证优化的阶段,对比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培育和发展时间。”邹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目前,氢能技术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进入系统应用阶段。那么,我国如何加快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邹磊表示,燃料电池是高效清洁利用氢能的最佳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又以其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零污染排放、加氢时间短等突出优势,被喻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

为此,邹磊建议:一是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制定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出台氢能管理相关政策;二系统规划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氢能利用场景,制定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管理办法;三坚持依托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防止形成新的“卡脖子”问题。设立氢能及燃料电池国家重大专项,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和补贴力度,将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作为参与示范项目的前提条件或优选条件。(来源:人民政协网)

【智库圈点】技术换市场?外企扩大朋友圈抢食国内燃料电池市场

日前,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2035年、2050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5万、130万和500万辆;以每辆燃料电池车电堆功率60kW测算,2025年、2035年、2050年国内燃料电池系统产值分别为144亿、720亿和990亿元。

近千亿产值不仅吸引国内自主品牌加速布局燃料电池领域,也吸引了外企对中国市场不断押注。近日,丰田宣布继北汽福田之后,向一汽股份和苏州金龙提供氢燃料电池技术,通过丰富国内“朋友圈”,不断扩大在中国燃料电池市场中的版图。

[责任编辑:峦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