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日韩氢能和燃料电池政策对比!现代汽车开放氢燃料电池系统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需加氢基础设施先行!

【编者按】燃料电池周报,系电池网(微号:mybattery)与国内知名电池上市公司——雄韬股份(微号:vision002733,股票代码:002733)联合推出燃料电池资讯类周报(每周三推出,归属“电池智库”栏目),旨在通过更具价值的数据、报告或资讯等给行业带来更加客观的认知和分析,给实业制造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同时我们将根据读者、行业、公司需求推出深度研究与项目对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适资本推动中国燃料电池行业的商业化应用进程。另外,探索与企业或机构联办栏目也是更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和市场、用户需求。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电池网总编室  雄韬股份

2019年6月5日

上海化工区燃料电池车加氢站正式落成 氢气日供应能力约2吨

【公司】上海化工区燃料电池车加氢站正式落成 氢气日供应能力约2吨

6月5日,上汽集团发布消息称,公司在金山举行了上海化工区·上汽集团氢燃料电池车全场景应用暨加氢站落成仪式。双方联合宣布,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在上海化工区正式落成。

据悉,2018年1月,上汽集团和下属企业与上海化工区达成战略合作,在化工区内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及基础设施建设。此次上海化工区加氢站落成,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落地成果,将进一步加快上汽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进程,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

此次落成的上海化工区加氢站,不仅可为在区内示范运营的20辆上汽氢燃料电池车配套,也将向社会各界提供商业化服务。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全场景加氢站,上海化工区加氢站占地约8000平方米,氢气日供应能力约2吨,具备35MPa和70MPa氢气商业化加注能力,具有氢气加注、鱼雷车充装、燃料电池汽车维护保养和充电功能。(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现代汽车将向其他制造商出售并开放氢燃料电池系统

【动态】现代汽车将向其他制造商出售并开放氢燃料电池系统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现代汽车表示,它需要向竞争对手开放其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刺激该技术的全球应用,并帮助其达到商业化规模。目前,这家韩国公司正进行集团业务的重组,以适应汽车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汽车集团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商。该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斥资7.6万亿韩元(约合67亿美元)开发氢燃料技术,希望在替代汽油和柴油汽车方面,这项技术将比电动汽技术车更受欢迎。

现代汽车燃料电池部门主管Sae Hoon Kim表示,“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将不得不只是依赖于我们自己公司的汽车销量。这也许今天是具有竞争力的,但未来将不能持续增长。”

现代汽车会开放销售整个氢燃料电池系统,而不是仅仅授权使用这项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能将储存的氢转化为电能,为汽车发动机提供动力。(来源:新浪汽车)

氢燃料电池“虚火”旺盛 加氢站普及面临成本、审批等多重瓶颈

【聚焦】氢燃料电池“虚火”旺盛 加氢站普及面临成本、审批等多重瓶颈

一台“水氢车”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上风口浪尖,折射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的“虚火”。5月25日,青年汽车创始人庞青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氢的运输成本太高,加氢站在各地的审批十分困难,所以才想发明水氢发动机技术克服痛点。

我国在加氢站规划、立项、审批、运营监管相关方面的制度并不健全,目前加氢站的建设规划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推动执行,审批流程少则半年,多则两年。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今年两会上提议,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全国加氢基础设施,降低审批难度。

另外,加氢站有很多关键设备,包括氢隔膜压缩机、储氢罐、加氢机等。其中设备投资中最贵的为隔膜压缩机,成本占比达到28%左右,其次为高压储氢罐,占比达14%左右,最后为加氢机,占比为7%左右。参考国外的数据来看,规模为200~300kg/d的加氢站,建设成本大概为200万~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40万~2000万元)。目前国内1000kg/d加氢站的投资为1200万~1500万元。(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美欧日韩:氢能和燃料电池政策对比

【观察】中美欧日韩:氢能和燃料电池政策对比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年~2030年)》《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都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性地位,纷纷将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列为重点任务,将氢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美国对氢能源的关注要追溯到1973年的石油能源危机时期。在1973年石油危机时期,美国成立了国际氢能源组织。由于美国的能源自给项目失败,美国国家能源研究和开发组织从1970年开始赞助氢能源的研究。

欧盟把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技术发展成为能源领域的一项战略高新技术,使欧盟在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以及新型能源市场的建立,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帮助欧盟实现其2020年的减排目标。

日本是全球发展燃料电池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最积极的国家。由于国土资源的限制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日本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实现能源独立是其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起先日本希望借助核能达成这一愿景,但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能源战略,氢能作为其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潜能的能源形式,被日本确立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方向。

韩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能效和降低能源消耗量,要从能耗大的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韩国一直将氢能发展看做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氢能经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为韩国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投资领域。(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氢能源公交车上线 雄韬氢雄助力武汉新能源公共交通迈向“氢能时代”

【公司】氢能源公交车上线 雄韬氢雄助力武汉新能源公共交通迈向“氢能时代”

5月29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营仪式在武汉市汉南区薇湖路公交场站举行。21台氢能燃料电池公交车上线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居民服务。

据悉,此次上线的21台开沃牌氢能源公交车,20台由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动力总成。氢能源公交车以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通过氢气与氧气反应获得能量,生成物只有水。此外,氢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驾驶习惯相类似,每次直接加氢时间在5分钟左右,续航里程可达350公里。这是武汉市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氢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营--武汉的新能源公共交通,开始迈向“氢能时代”。(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关注】起底氢能源概念股:谁在“蹭热点”?谁能抢食万亿元市场?

根据东方财富网choice统计,56只氢能源概念股中有27只股价区间最大涨幅超100%。其中,美锦能源区间最大涨幅超过5倍,凯龙股份、华昌化工、雄韬股份、科融环境、雪人股份等股票最大涨幅也都超过2倍。

由于只要上市公司“沾氢”股价即会大涨,《证券日报》记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发现,每天都有投资者追问上市公司,是否有布局氢能的计划?投资者盼“股价大涨”心切,但上市公司不能不理智,为了追热点“一时爽”,最终却落得一地鸡毛。

实际上,除了蹭热点的上市公司,也有不少公司早就开始布局氢能。除了直接投资氢能项目进入这个领域,也有不少传统企业通过控股氢能有关公司来进行转型。不论是民企还是央企都在抢食氢能市场这块大蛋糕。

尽管各地政府都积极配合支持,助力氢能产业发展。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容易。安信证券表示,氢能的商业化目前还面临着两大阻碍:一是当前运营的加氢站太少,使得氢能使用便利度不够高,二是氢能的利用综合成本过高。未来通过补贴加快加氢站建设,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氢能成本。解决上述问题后,我国氢能源发展有望步入快车道。(来源:证券日报)

滨化股份拟1.5亿元增资氢能子公司 用于行业并购

增资】滨化股份拟1.5亿元增资氢能子公司 用于行业并购

5月31日晚间,滨化股份(601678)发布公告,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对控股子公司山东滨华氢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氢能公司”)增资1.5亿元,增资资金主要用于氢能公司进行投资及行业并购。

公告显示,氢能公司为滨化股份及亿华通合资设立,其中滨化股份认缴出资额4500万元,占氢能公司注册资本的90%;亿华通认缴出资额500万元,占氢能公司注册资本的10%。此次增资完成后,滨化股份将持有氢能公司97.5%的股权,亿华通本次不参与增资。

目前氢能源项目一期装置已经于2019年5月8日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装置运行正常,所产氢气除水分正在逐步降低外,其他各项微量组份指标均已达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T/CECA-G0015-2017)标准。后期氢能公司将继续推进全面达标达产工作。(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析】详解铅蓄电池、锂电池、氢能源电池发展趋势 谁将优胜谁被劣汰?

铅蓄电池、锂电池、氢能源电池三足鼎立,谁能胜出?在于市场选择。

铅蓄电池随着电动自行车、汽车等铅的终端消费品产量下滑,以及铅蓄电池在部分领域面临被锂电池和氢能源电池渗透的压力,未来铅产业消费动力不足,消费将逐步步入平台期。2019年,随着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下游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铅蓄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将更为迫切。

汽车产业逐步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机遇远远大于挑战。新能源车型的结构将由低端车型向中高端车型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新能源车型同燃油车一样将会受到消费升级的带动,由低端向中高端车型升级。

然而,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都不太理想。本世纪初,在动力蓄电池能量密度达不到汽车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专家多认为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终极阶段,这可以理解。但是近年来,动力蓄电池技术已有重大进步,对此结论应重新评估。就当前技术状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而燃料电池汽车更适用于长途、重载、商用车。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至于将来孰优孰劣,由于技术还在发展,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商业模式也在持续不断创新,仍存在巨大变数。(来源:上海有色网)

政策持续加码加氢站建设 成本高企盈利困局待解

【行业】政策持续加码加氢站建设 成本高企盈利困局待解

2019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持续加持,以及资本市场的热捧下,中国能源市场“氢”风正盛。

近日“无加氢站的南阳巨资买氢能公交”以及“韩国氢燃料储存罐发生爆炸事故”,给氢能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业内普遍预计,加氢站商业化的运营与燃料电池车大规模商用,至少要10-15年。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加氢站建设成本约2000万元/座,远高于加油站和充电站建设成本。尽管对于加氢站的建设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支持,但目前城市土地资源普遍紧张,加氢站除了要考虑建设费用,其用地费也普遍较高。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座加氢站实现了盈利。

在加氢站的建设方面,除了成本高企与盈利困难,还面临着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缺失、选址审批与运营受制、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氢气储运技术存难点、消费认知度与信任度较低等种种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氢能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战略级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加氢站的布局将持续升温,相关政策标准、产业链布局、商业模式也将愈加健全。中国作为较早布局加氢站的国家之一,在大力发展氢能的同时,也要注意产业投资的理性。(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公司】德尔股份与日本龙野及上海龙野战略合作 共同生产氢气加注机

6月4日,德尔股份(300473)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9年5月30日与日本龙野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本龙野”)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龙野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龙野”)签订《氢气加注机生产销售及持续提供的基本合同》及《氢气加注机技术提供合同》。

公告显示,鉴于日本龙野及上海龙野拥有氢气加注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德尔股份具备资金、市场、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各方以相互扩大中国国内市场为目的,决定共同开展氢气加注机的研发与生产销售。其中,①公司根据日本龙野提供加氢机技术生产氢气加注机。②日本龙野、上海龙野为公司生产的氢气加注机提供主要部件,由公司进行生产,在中国国内销售。(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智库圈点】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 需加氢基础设施先行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需加氢基础设施先行!如同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我国逐步将补贴转移向充电设施领域,以此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满足“一车一桩”接电需求,来缓解消费者“里程焦虑”难题。

在加氢站建设领域,国内不仅石油巨头,还有许多上市公司都在布局加氢站建设,但由于成本高企、盈利困难、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座加氢站对外宣布实现盈利。电池网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企业家及媒体代表,他们普遍认为,乐观预计燃料电池将在5-10年后才会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从示范运营走向商业化运营,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预计我国财政补贴将向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责任编辑:峦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