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电网67%是煤电 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

刘科院士表示,“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如果电网67%的还是煤电,那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

专家:电网67%是煤电 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

在不少人的固有印象中,因为不用燃烧化学燃料,电动车能源更为清洁,因此电动车也被叫做新能源汽车。但是,在当前电力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电动车对于减排、碳中和方面的意义,或许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据媒体报道,全国碳市场7月16日正式开市,7月15日,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在深圳“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做“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的专题演讲。

其提到,当前对碳中和的六大误区

刘科院士指出,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限,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上,每年有8760小时,而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各地不同,平均在1700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太阳能大概在1/5–1/6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

误区二: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但实际上能源行业没有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人类花了100多年时间的研发,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迄今大规模GW及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储能技术。

误区三: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但从规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全世界约87%的石油都被烧掉了,约13%的石油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

误区四:认为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技术能够碳中和。把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理论上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捕集,但是“碳中和不光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平衡的综合性问题”。

刘科院士强调,在目前的技术下成本很高,也无法实现彻底固碳,而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补集难度也很大,迄今靠CCS或CCUS减低的CO2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

误区五:认为通过提高能效能够实现碳中和。通过增加能效能够显着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前20年中国能效确实有显着提高,但同时期,碳排放总量不但没降低,而且增加很多。

因此,提高能效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的,提高能效确实是减低碳排放的成本最低,最应该优先做的。

误区六:希望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来降低碳排放,但事实上电动车与燃油车之争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刘科院士表示,“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如果电网67%的还是煤电,那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

[责任编辑:丁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 三杰新能源宋泽斌:高倍率锂电池技术进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泽斌表示,国产电芯的进步,后发优势明显。高倍率国产电池技术技术在最近几年,有非......

    04-17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
  • 上海交大殷承良教授:中国新能源汽车智

    政策一松动,资本就活跃!近日,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华的动作比较频繁,前脚刚忙完落户上海,后脚马斯克又宣布在北......

    07-23    来源:AI报道

    分享
  • 赣锋锂业刘明:固态电池是未来动力电池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明表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是世界动力电池发展的趋势,固态动力锂电池能够很好......

    11-03    来源:电池“达沃斯”-电池网

    分享
  • 伊维经济研究院吴辉:中国储能产业发展

    在应用领域,吴辉认为,电力系统储能依然是关注度最高的细分市场,尤其是用户侧预计将优先市场化发展。电力系统领域储......

    11-03    来源:电池“达沃斯”-电池网

    分享
  • 杨裕生:化学储能竞争力可期 有助于解决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火电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观念淡薄等因素,化学储能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恰当的使用,这......

    03-03    来源:中国能源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