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实现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是根本

5月27日,国轩高科第十一届科技大会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以《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科技——浅谈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为题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实现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是根本.jpg

5月27日,国轩高科第十一届科技大会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以《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科技——浅谈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为题作主旨报告,畅谈中科大与国轩的缘分,支招碳中和实现路径,详解二氧化碳转化利用。

谈国轩:100多科大人在国轩工作

应邀现场参加国轩高科科技大会,包信和非常高兴,他高度评价国轩高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的发展,“国轩的科技大会已经举办到第十一届了,这种坚持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敬佩。”他还介绍说,中科大一直跟国轩高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刚刚张院长讲到,我们科大有80多位校友在国轩高科工作。但是我们统计一下,国轩有100多人与科大相关。”

对于电池的技术选择,包信和表示他非常赞同国轩高科的做法,“一是提高容量,提高性能,二是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降低每度电储能所花费的成本。”他还透露,中科大长期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化学电源能量密度,并在开发高性能的锂电池以及快充电池方面,与国轩高科有较好的合作。

谈双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是根本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包信和认为,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地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

他认为,实现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的必然途径有:化石能源是基础,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氢能技术是关键,负碳技术(如CCS /CCUS等)是未来。

谈储能:氢作为储能载体作用重大

结合专业领域研究,包信和着重论述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储能问题。他认为,太阳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重点,具有成为未来重要能源的特征和潜力。太阳能电池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侧重于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其中,高效/低成本的硅基叠层电池技术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他提出,太阳能发电必须与储能系统配套。其中,氢作为大规模储能载体,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氢的来源丰富,属于清洁能源,经济性相对较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制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能源,一个方法是太阳能光电水制氢技术,但效率相对较低,第二个做法是高温热解,但是能耗较高,还有就是电化学制氢技术,这是综合来看最可行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提升电解效率。中国科大目前正在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峦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 三杰新能源宋泽斌:高倍率锂电池技术进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泽斌表示,国产电芯的进步,后发优势明显。高倍率国产电池技术技术在最近几年,有非......

    04-17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
  • 上海交大殷承良教授:中国新能源汽车智

    政策一松动,资本就活跃!近日,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华的动作比较频繁,前脚刚忙完落户上海,后脚马斯克又宣布在北......

    07-23    来源:AI报道

    分享
  • 赣锋锂业刘明:固态电池是未来动力电池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明表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是世界动力电池发展的趋势,固态动力锂电池能够很好......

    11-03    来源:电池“达沃斯”-电池网

    分享
  • 伊维经济研究院吴辉:中国储能产业发展

    在应用领域,吴辉认为,电力系统储能依然是关注度最高的细分市场,尤其是用户侧预计将优先市场化发展。电力系统领域储......

    11-03    来源:电池“达沃斯”-电池网

    分享
  • 杨裕生:化学储能竞争力可期 有助于解决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火电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观念淡薄等因素,化学储能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恰当的使用,这......

    03-03    来源:中国能源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