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

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

8月18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中提到,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新形势新情况,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先进、高效、低碳、灵活智能利用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实现工业清洁高效用煤和煤炭清洁转化,攻克近零排放的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技术;研发低能耗的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成套工艺和关键技术。研发重型燃气轮机和高效燃气发动机等关键装备。研究掺 氢天然气、掺烧生物质等高效低碳工业锅炉技术、装备及检测评价技术。

新能源发电。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研发碳纤维风机叶片、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与安装试验技术、抗台风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漂浮式光伏系统。研发高可靠性、低成本太阳能热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突破高温吸热传热储热关键材料与装备。研发具有高安全性的多用途小型模块式反应堆和超高温气冷堆等技术。开展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与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

智能电网。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研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技术,重点研发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主动支撑、煤电与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协同规划与综合调节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低惯量电网运行与控制等技术。

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研发梯级电站大型储能等新型储能应用技术以及相关储能安全技术。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研发太阳能采暖及供热技术、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探索干热岩开发与利用技术等。研发推广生物航空煤油、生物柴油、纤维素乙醇、生物天然气、生物质热解等生物燃料制备技术,研发生物质基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制备技术、低热值生物质燃料的高效燃烧关键技术。

 氢能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探索研发新型制氢和储氢技术。 

节能技术。在资源开采、加工,能源转换、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以电力输配和 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用能环节为重点,研发和推广高效电能转换及能效提升技术;发展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技术,推进数据中心优化升级;研发高效换热技术、装备及能效检测评价技术。

二、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低碳零碳钢铁。研发全废钢电炉流程集成优化技术、富氢或纯氢气体冶炼技术、 钢-化一体化联产技术、高品质生态钢铁材料制备技术。 

低碳零碳水泥。研发低钙高胶凝性水泥熟料技术、水泥窑燃料替代技术、少熟 料水泥生产技术及水泥窑富氧燃烧关键技术等。

低碳零碳化工。针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碳排放化工生产流程,研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技术、原油炼制短流程技术、多能耦合过程技术,研发绿色生物化工技术以及智能化低碳升级改造技术。 

低碳零碳有色。研发新型连续阳极电解槽、惰性阳极铝电解新技术、输出端节能等余热利用技术,金属和合金再生料高效提纯及保级利用技术,连续铜冶炼技术,生物冶金和湿法冶金新流程技术。

 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废旧物资高质循环利用、含碳固废高值材料化与低碳能源化利用、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等技术。

三、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

光储直柔供配电。研究光储直柔供配电关键设备与柔性化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 

建筑高效电气化。研究面向不同类型建筑需求的蒸汽、生活热水和炊事高效电气化替代技术和设备,研发夏热冬冷地区新型高效分布式供暖制冷技术和设备,以及建筑环境零碳控制系统,不断扩大新能源在建筑电气化中的使用。

 热电协同。研究利用新能源、火电与工业余热区域联网、长距离集中供热技术,发展针对北方沿海核电余热利用的水热同产、水热同供和跨季节水热同储新技术。

 低碳建筑材料与规划设计。研发天然固碳建材和竹木、高性能建筑用钢、纤维复材、气凝胶等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研发与建筑同寿命的外围护结构高效保温体系;研发建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各种新建零碳建筑规划、设计、运行技术和既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成套技术。

 新能源载运装备。研发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突破重型陆路载运装备混合动力技术以及水运载运装备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动力技术、高效牵引变流及电控系统技术。

 绿色智慧交通。研发交通能源自洽及多能变换、交通自洽能源系统高效能与高弹性等技术,研究轨道交通、民航、水运和道路交通系统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建设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四、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CCUS技术。研究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技术及示范、应用于船舶等移动源的CCUS技术、新型碳捕集材料与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术、与生物质结合的负碳技术(BECCS),开展区域封存潜力评估及海洋咸水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

碳汇核算与监测技术。研究碳汇核算中基线判定技术与标准、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的碳汇核算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卫星实地观测的生态系统碳汇关键参数确定和计量技术、基于大数据融合的碳汇模拟技术,建立碳汇核算与监测技术及其标准体系。 

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开发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冻土等陆地生态系统和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评估现有自然碳汇能力和人工干预增强碳汇潜力,重点研发生物炭土壤固碳技术、秸秆可控腐熟快速还田技术、微藻肥技术、生物固氮增汇肥料技术、岩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黑土固碳增汇技术、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等。研究盐藻/蓝藻固碳增强技术、海洋微生物碳泵增汇技术等。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研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与核算技术,研发煤矿乏风瓦斯蓄热及分布式热电联供、甲烷重整及制氢等能源及废弃物领域甲烷回收利用技术,研发氧化亚氮热破坏等工业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的替代、减量和回收技术,研发反刍动物低甲烷排放调控技术等农业非二气体减排技术。

五、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

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技术。研究可突破单结光伏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光电转换新原理,研究高效薄膜电池、叠层电池等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光伏电池新技术。 

新型核能发电技术。研究四代堆、核聚变反应堆等新型核能发电技术。

新型绿色氢能技术。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太阳能直接制氢等绿氢制备技术。 

前沿储能技术。研究固态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等更低成本、更安全、更长寿命、更高能量效率、不受资源约束的前沿储能技术。

电力多元高效转换技术。研究将电力转换成热能、光能,以及利用电力合成燃料和化学品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转化储存和多元化高效利用。

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研究基于生物制造的二氧化碳转化技术,构建 光—酶与电—酶协同催化、细菌/酶和无机/有机材料复合体系二氧化碳转化系统,制备淀粉、乳酸、乙二醇等化学品;研究以水、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为原料直接高效 合成甲醇等绿色可再生燃料的技术。

空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术。加强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技术理论创新、研发高效、低成本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术。

六、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

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开展一批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到2030年建成50个不同类型重点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标准引领的节能降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在基础条件好、有积极意愿的地方,开展多种低碳零碳技术跨行业跨领域耦合优化与综合集成,开展管理政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网络,综合提升低碳零碳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低碳零碳技术转移转化。完善低碳零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前沿低碳零碳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促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七、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

研究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和规律等重大问题。开展碳减排技术预测和评估,提出不同产业门类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研究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动态方案以及履约中的关键问题,支撑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

八、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着力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项目、基地、人才协同,推动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进低碳技术开源体系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动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重大示范工程落地。持续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布局,优化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体系,培养壮大绿色低碳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研育人。面向人才队伍长期需求,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 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九、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

支持地方建立一批专注于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做大绿色科技服务业,深度孵化一批掌握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硬科技”企业。遴选发布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国技术合同登记企业中,按照“低碳”“零碳”“负碳”分类筛选和发布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促进技术、金融等要素市场对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科技企业集聚。培育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基础好的各类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绿色低碳企业专业赛事。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中,设立绿色低碳技术专场赛,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为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对接各类创新资源。绿色低碳科技金融。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碳中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贷款、债券、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等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建设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不断提升低碳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利用能力。支持建设一批低碳技术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和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开放技术资源,为行业提供产品设计仿真、技术转化加工、产品样机制造、模拟试验、计量测试检测、评估评价、审定核查等技术验证服务。

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围绕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与共识,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创新合作,拓展与有关国家、有影响力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的绿色、低碳创新合作,组织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建设区域性低碳国际组织和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参与清洁能源多边机制,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与示范国际合作,探讨发起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论坛。适时启动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发挥香港、澳门科学家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有效作用。

[责任编辑:夏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 关于对行业内冒用我联盟名义活动的严正

    对于打着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旗号的活动,利益相关方可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处联系核实,以免上当......

    06-06    来源: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

    分享
  • 关于组织参加2021以色列创新智能电池技术

    为促进中国电池新能源企业与以色列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处特邀请联盟作为本次对接会的合作单位......

    04-28    来源:电池百人会

    分享
  • 山西规划到“十四五”末新能源和清洁能

    山西省发文提出,推动光伏、风电基地化发展,谋划布局氢能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到“十四五”末......

    05-19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
  • 工信部:加快审查或起草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网了解到,工信部于4月7日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显示,工信部将加快审查或者起......

    04-07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
  • 2022年第4批新能源汽车目录发布 265款车型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2年第4批)包括101家企业,265个车型,其中纯电动产品共94家企业236个型号、插电......

    05-16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