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硅酸盐所固态电解质陶瓷材料研究获进展
以消除石榴石型LLZO表面惰性Li2CO3并增强锂离子在正极内部的传输速率为目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团队提出基于表面锂供体反应的固态电解质陶瓷材料制备及固态正...
2020-11-10 10:24:08 来源:中国科学院
-
超高速碳电极有望推动电池性能突破 充电时间可降至数分钟
法国NAWA Technologies公司日前发布了一种称为超高速碳电极的新产品,基于该公司超级电容器中所使用的垂直布置的碳纳米管技术,起到两种介质导电端子的作用,可以称的上是导电体领域...
2020-10-07 15:46:28 来源:新浪汽车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高电压高浓度电解液的钾基双石墨电池
与传统低浓度电解液体系相比,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高电压高浓度电解液的优势包括:高氧化电位(~6.0 V vs. K/K+),提高阴离子(FSI-)插层石墨正极的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2020-09-28 11:19:57 来源:中科院网站
-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耐低温水系锌基电池用电解质溶液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耐低温、经济、安全、环保的水系锌基电池用混合电解液。该电解液由水(H2O)、乙二醇(EG)和硫酸锌(ZnSO4)组成,在低温下具有高的离子传导率(-40℃时为6.9mS/...
2020-09-07 10:35:58 来源:中科院网站
-
科学家找到锂电池扩容解决方案 让续航提升3倍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几种金属氧化物具有超出理论极限的物理储能能力。当前,电池储能的标准方法是让锂离子在材料中移动,或者转换材料晶体结构。...
2020-09-03 15:48:07 来源:快科技
-
上海硅酸盐所在固态电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一年来,李驰麟团队在固态电池的界面激活和固态电解质的新型结构原型研究中已取得若干进展,提出“共晶合金诱导固固对流”和“烛焰烧烤陶瓷”模式改性LLZO/Li界面的策略,首次...
2020-08-31 08:48:00 来源:中国科学院
-
中科院高电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获进展
最近研究团队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合作,进一步利用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纳米衍射成像技术研究了Ti-Mg-Al共掺杂钴酸锂材料颗粒结构与材...
2020-08-27 16:32:39 来源:中科院网站
-
上海硅酸盐所陶瓷基锂氟转换固态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团队在陶瓷基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及其锂氟转换反应激活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2020-07-27 08:42:15 来源:中科院网站
-
水让氧化石墨烯“动起来” 实验测试遭遇挑战
石墨烯是碳原子单层。除少量纯石墨烯应用外,实际应用中氧化石墨烯较多,而单层氧化石墨烯的正上下方,分布有两种官能团环氧和羟基,而在氧化石墨烯边缘则分布着一些羧基官能...
2020-07-10 09:10: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
青岛能源所等开发出改善锌电池稳定性的水合熔盐锌基电解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副研究员赵井文和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张其春合作......
2020-07-08 08:53:50 来源:中科院网站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高浓度电解液策略的高能量密度双离子电池
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在考察了不同溶剂与电解质盐的匹配行为后,成功开发出具有7.5 m高浓度的LiFS/EC:DMC电解液体系。...
2020-06-28 15:40:31 来源:中科院网站
-
碳纳米管表面增强技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实现两倍续航里程
一家以色列创业公司CENS表示,他们已经成功地将碳纳米管应用于电池之中,所使用的碳纳米管不到百分之一,但足以将其表面积增加3-6倍。...
2020-06-28 10:45:24 来源:新浪汽车-编译
-
专家研发新型电解液:大幅提升锂金属电池性能
研究人员在锂金属电池中测试了这种新型电解液。结果发现,经过420次充放电循环后,实验电池仍然保持了90%的初始电量。此前,普通的锂金属电池大约在30次循环放电后就不能用了。...
2020-06-24 13:45:19 来源:快科技
-
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 3D打印加持 “长续航”电池可期
近年来,为了提高活性材料硫的利用率、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努力寻找适合的硫宿主材料、黏合剂以及电解质。...
2020-06-22 13:50: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上海硅酸盐所提出锂硫电池“三明治”结构催化-导电界面构筑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明辉合作,设计出催化剂-碳-催化剂“三明治”结构的、具有紧凑型二维催化-导电界面的...
2020-06-19 08:46:20 来源:中科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