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科研团队合成超高容量锂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环己六酮

近期,南开大学的陈军院士团队设计合成并研究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环己六酮。

从南开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团队近期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环己六酮,该材料包含地球丰富的碳、氢、氧元素,且此类有机正极材料展现了锂离子电池目前所报道的最高容量值,刷新了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

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南开大学为唯一单位,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卢勇,通讯作者为陈军。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并有望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大规模应用。高容量、可再生、绿色环保、低成本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含有碳、氢、氧等元素的有机电极材料因其结构可设计性、对环境友好和廉价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该类材料仍面临着实际容量不高(< 600 mA h g-1)和易溶于有机电解液等问题,导致其能量密度较低并且容量衰减比较严重。因此,如何设计合成具有超高容量的有机正极材料并解决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环己六酮

近期,南开大学的陈军院士团队设计合成并研究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环己六酮。通过分子设计可知(图1a-c),在众多有机羰基正极材料中,只由羰基构成的环酮材料由于不存在任何非电化学活性的结构单元,因而体现目前的最高理论比容量(957 mA h g-1)。

环己六酮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脱水反应合成了环己六酮(图1d)。通过红外和拉曼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环己六酮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了羰基和烯醇基团的相互转化。而且进一步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环己六酮脱嵌锂的反应过程(图2)。接着研究了环己六酮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环己六酮的放电比容量可达902 mA h g-1,平均放电平台在1.7 V左右。此外,由于环己六酮在高极性的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较低,使得其在离子液体基的电解液中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该工作为高容量有机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电池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苏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推荐阅读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联盟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