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固态电池赛道热度正盛。一季度设备企业表现抢眼,上市公司股价基本翻倍,设备先行的趋势下,保交付成为了核心目标;而从二季度开始,材料领域也逐渐升温。”近日,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于清教在电池百人会第二届“木兰荟”女企业家峰会上提到。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固态电池赛道正成为行业焦点与资本追逐的热土。
作为固态电池的过渡路线,半固态电池起到技术迭代推动和探索作用。随着固态电解质技术的日渐成熟,半固态电池将稳步向全固态电池演进,最终实现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核心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半固态电池的应用进程已明显加速。
8月11日,南都电源(300068)宣布,日前,南都电源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南都电源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实现了固态储能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南都电源314Ah储能半固态电池创新性地应用了氧化物体系的固液混合电解质,显著抑制了电池内部锂枝晶生长,降低了热失控风险,同时兼顾了离子电导率,为电池的长寿命和高安全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8月5日,上汽MG品牌旗下全新MG4开启预售,全新MG4将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芯,在低温放电功率、低温能量保持率等指标上全面领先,可实现零下20度甚至更低的极低温环境下正常充电和行驶。借助半固态电解质等底层材料的技术突破,电池包在极为严苛的10针三向穿刺实验中依然不冒烟、不起火,从根源上杜绝自燃。
7月29日,孚能科技(688567)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远高于液态电池,其中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30Wh/kg,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400Wh/kg,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预计于2026年量产。在安全性能方面,公司半固态电池可通过针刺测试,热箱加热测试温度超过200℃,安全性能优异。
此外,有媒体报道,蜂巢能源也将于2025年四季度在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试生产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容量为140Ah。这也是蜂巢能源将为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供应的半固态电池,拟于2027年大规模供应。
7月1日,福田汽车(600166)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已批量应用于24V启动锂电,并装配在全平台电动轻卡上。该技术由福田汽车自主开发,标志着其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电池百人会注意到,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强制性要求。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电池安全风险的关注度已迈入新的层级。而半固态电池,恰好是兼顾能量密度提升与安全性能强化的高效技术路径。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
EVTank指出,聚合物电解质和氧化物电解质主要用于当前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和卤化物主要用于未来全固态电池,少部分用于半固态电池掺杂使用。2024年中国聚合物和氧化物电解质出货量占比超过98%,少量使用硫化物和卤化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张涛在电池百人会第二届“木兰荟”女企业家峰会上提到,固态电池迭代路径可分为4个阶段:首先,半固态电池+硅负极,减少电解液含量的同时,逐步使用硅基负极替代石墨负极;其次,全固态电池路径,使用纯固态电解质替换半固态电解质和隔膜;然后,应用锂金属负极路径;最终是应用新型正极,如:富锂锰基、高压镍锰酸锂、超高镍材料等。
电池研发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将固态电解质的粉体和离子液体和聚合物的单体材料进行复合,形成包覆结构之后把无机的固态电解质相互连接,同时采用适合于固液混合的化学工艺,最终做成半固态电池,磷酸铁锂0.2C的循环可超1,000次,小软包循环可超2,000次。氧化物全固态电池方面,可以实现在1C倍率下稳定循环1,250次,容量保持在93%。
相比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正迎来量产应用的关键时刻。国投证券在研报也提到,半固态电池已步入产业化期,处于进一步商业化关键节点。
我们看到,全球能源转型的持续深化,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与规模效应的逐步释放,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稳步下降,作为衔接液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的关键过渡技术,半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与商业化推广,正加速整个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010-62899890
08-05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5-21 来源:电池百人会
08-16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10-19 来源:电池网-EVTank
03-17 来源:电池网-EV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