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其商业化进程搭建起深度沟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苏州市新时代工商管理企业家联合会新能源专委会主办的“2024固态电池产业生态圈企业家峰会”6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举行。
为固态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思路
固态电池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主要技术路线之一,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均展现出显著优势。随着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持续研究与技术突破,从半固态到准固态、再到全固态电池技术渐趋成熟,也为其商业化、市场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过,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年)》显示,全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
本次峰会以“商业化启幕 固态电池技术突围与投资前景探析”为主题,聚焦固态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为固态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思路。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会上表示,近年来,依托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链制造基础,我国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尤其是伴随着以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使得半固态电池真正实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化。
苏州市相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晓峰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正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引进一系列新能源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相城工业强基与产业创新相协相融,正聚力打造“3+3+X”产业体系,在新能源、智能车联网、高端制造等领域不断提升发展质效,一批优质企业、产业园、研发机构已在此集聚落地。
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越来越近
“固态电池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政策方面给予很多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能源中心书记、主任张涛表示,不用纠结于采用哪种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全固态电池发展,如何实现LLZTO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界面适配性是关键。在张涛看来,未来固态电池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氧化物锂离子导体材料已具备产业化宏量生产能力,产品以粉体、浆料、隔膜等形式应用于固态锂电池的电极掺混、隔膜涂覆和电极界面改性等方面。第二,在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持续提高电极/电解质和电极内部的固-固界面适配性是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三,从工艺设计和工程化平台开发角度,验证和持续提高Ah级固态锂电池的安全、能量密度、循环、倍率和低温性能,是当前工程技术开发的主要问题。
“发展锂电池要从全方面考量,固态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公认趋势,也是必然选择。”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表示,相比于传统电池所采用的液态电解液,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提升能量密度,同时有着更稳定的工作状态,也让产业链产生创新机会。据李峥介绍,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点在于材料创新、界面匹配、制造工艺开发、量产装备开发以及全固态电池系统集成开发,最后经过整车验证从而实现全固态动力电池产业化。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光盛也在会上分享了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关键材料等观点,围绕全固态电池的三大技术路线,浙江锋锂从产业链角度进行了全方面布局。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刘洪涛表示,随着电池技术不断向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电池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降低有机溶剂分解以及隔膜失效引起的短路和热失控,无溶剂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选择。“从机制上,本质上走出新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刘洪涛介绍,无机电解质和聚合物电解质都有各自显著的优点和致命的缺陷,导致商业化应用举步维艰。通过取长补短、协同复合,以聚合物为主,无机为辅,有望解决在LMB应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
此外,蔚来汽车固态资深专家邓素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博士苗力孝,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博士徐航宇等固态电池产业链专家及相关企业代表做了精彩分享,探讨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探究产业前沿技术、探索合作共赢路径。
峰会现场还展开了“唱衰与叫好杂糅,固态电池技术突围之路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固态电池领域投资前景几何?”等两大议题互动。产业链专家、企业代表分析了固态电池行业面临的风险,展望了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化进程策略,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献计献策。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产业链生态的逐步完善,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的脚步也渐行渐近,谁先占据产业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于清教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
05-21 来源:电池百人会
03-17 来源:电池网-EVTank
10-19 来源:电池网-EVTank
11-08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3-27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