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韬股份亮相CIBF 2025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5月20日讯(夏末 广东深圳报道)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同比增长64.9%,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
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1550.0GWh,相比2024版的白皮书中预测有所提升。
雄韬股份储能事业部CTO朱圣法博士
“储能是雄韬股份业务发展的核心战略板块之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储能市场需求的持续爆发,公司也在不断集中资源发力储能领域。”雄韬股份(002733)储能事业部CTO朱圣法博士在CIBF 2025展会期间与电池百人会交流时说道。
全新液冷储能系统发布 三级防护六维升级
资料显示,雄韬股份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储能赛道布局的企业之一,公司自2015年前后以铅酸技术切入储能示范工程起步,18年开始进行锂电储能布局,多年来持续深耕储能板块,先后完成了多项百MWh级储能项目,具备从电芯、电池模块、电池簇、电池系统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运维能力。
雄韬股份储能产品展示
本次展会现场,雄韬股份全新推出的6.48MWh液冷储能系统,是一款面向发电侧、电网侧及工商业等全场景应用的大型储能解决方案,可完美适应极寒、高风沙等极端环境,满足共享储能电站,风、光电站配储,大型用户侧储能场景多场景需求。
朱圣法告诉电池百人会:“该系统采用雄韬股份自研全新叠片工艺348Ah电芯,将电芯能量密度提高了10%,同时系统集成能量密度提升了30%;产品全新高可靠性液冷设计,能够有效控制电池温升与温差,电池模块内各电池温差≦3℃;电池集装箱内电芯温差≤5℃;另外系统还采用了全方位湿度管理、防冷凝技术、前侧出风设计+智能直流变频技术,提升系统环控能力。”
雄韬股份始终将产品安全性能置于首位,此次推出的储能系统通过软硬件深度协同实现全方位防护:在电气保护方面构建了模组级、簇级和系统级三级熔断机制;消防系统采用PACK级、簇级和舱级三重防护设计,结合气溶胶/全氟己酮与水喷淋双重灭火技术;同时搭载智能监测与分析诊断系统,通过多模型融合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实时故障诊断、健康度评估及预警功能。
创新领航 技术破局储能红海
当前,中国储能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伴随大量资本涌入和技术进步导致价格战加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这一现象,朱圣法表示,“价格战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项目收益模式不明确、产业门槛过低等原因所致;这对储能的参与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产能的增长远大于市场的增长速度时,也就意味着落后产能将面临着淘汰,只有具备真正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留存下来。”
研发方面,朱圣法介绍,作为专注电池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雄韬股份长期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电芯+系统集成”的技术路线持续强化自身优势。公司坚持“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梯次研发策略,以应对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
在氢能技术领域,雄韬开创性地实现了氢能与锂电池的协同创新,研发出具有行业突破性的氢锂混合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超高锂电放电倍率(10C)快速达到需求功率,再配合燃料电池提供持续稳定输出,达到短时储能和长时储能的有效兼容。
另外,该系统通过智能热管理设计,不仅使系统整体热效率提升至75%以上,更实现了6,000次以上的超长循环寿命,为储能行业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技术领域,雄韬自主研发的60Ah固态电池通过两大核心技术突破:一是采用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技术,以高稳定性聚合物基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通过分子设计和电解质成分精准调控,赋予电池本征阻燃特性,彻底消除热失控风险;二是创新开发电极内部电解质动态成膜固化技术,有效解决“固-固”界面难题,可实现1C-10C持续放电、5C脉冲充电和12C脉冲放电。目前,该款固态电池产品已进入B样开发阶段,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向市场。
届时,这款集安全性、高性能于一体的创新产品,必将为储能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升级,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结语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雄韬股份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持续深耕储能领域。公司通过构建“电芯研发+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优势,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为客户创造差异化价值,以卓越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朱圣法表示,凭借其领先的储能技术与可靠品质,雄韬股份已获得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公司正在全力推进订单交付工作,国内市场正积极备货交付新疆、湖南及香港特区,海外市场则成功打入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截至目前,公司储能产线订单已排产至下半年,充分展现了市场对雄韬储能产品的强劲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010-62899890
06-24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3-04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2-20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8-11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04-12 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